Scott Cao Violins ------------------曹氏提琴--------------- (以下摘录几位名师的评价,篇幅有限望谅解。)
“曹先生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好的制琴师之一” ---伊扎克 · 帕尔曼(ItzakPerlman) “Scott,这把小提琴太棒了!我可以买下么?” ---吉顿 · 克莱默(Gidon Kremer) “在新近录制CD的过程中,我交替使用了Scott Cao的小提琴同瓜内利的Stern ex Panette小提琴” ---黄滨 “在2008年全国金钟奖小提琴比赛决赛中,曹氏提琴声音表现最出! ---林耀基 · 盛中国 · 俞丽拿

亲爱的朋友,当您进入到这个页面的时候,请您一定要耐心花十几分钟时间看完此段视频。
这会让您对我们《 Scott Cao Violins 曹氏提琴 》有更深的了解! 大家好,这里是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!我是主持人:王洲 王 洲: 今天我们的“华人故事”主人公,是美籍华人制琴师“曹树堃” 小提琴演奏大师“帕尔曼”称赞“曹树堃”是他所见过的世界上最优秀的制琴师之一 那么“曹树堃”是如何从一个不知小提琴为何物的普通青年,成长为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制作家呢? 曹树堃: 好的琴在音乐家手里,他可以拉出的声音(是)偷心挖肺的那种感觉。声音要漂亮, 第二个呢?叫穿透力、因为小提琴演奏是不能用麦克风的,所以这个琴的声音要穿透到整个音乐(厅)的每一个角落大 家都能够听得到,坐最后一排的都能够听得到。 采 访: 说道如何衡量一把小提琴的好坏,“曹树堃”滔滔不绝,他现在在美国旧金山拥有一家自己的提琴制作室! 小提琴被人们称为“乐器之王”他发源于意大利的格利蒙那小镇。几百年来,意大利古琴一直被认为是小提琴中的珍品。 曹树堃万万没有想到。有朝一日:自己制作的小提琴,居然能和意大利的古琴相媲美! 曹树堃: 我有一把琴,就是卖给了美国三藩市交响乐团的副首席。他本身也是拉一个古琴,一把意大利、一把法国、 但是他还是觉得不满意,还到我哪里就定做,我做给他以后,他拉很喜欢,而且一直在用那个琴。 采 访: 曹树堃怎么也没想到,这位副首席的出现,既然会改变了自己的一生! 故事要从1999年说起,那一年英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“奈杰尔·肯尼迪”来到旧金山演出 当天,他拉的是一把价值数百万美金的意大利古董名琴“瓜内利”大师精湛的演奏技巧 加上古琴无与伦比的音色,很快就把听众带进了一个如痴如醉的境界。 然而正当大家听得陶醉不已之时,一个意外情况突然发生了! 曹树堃: 那天“奈杰尔·肯尼迪”他拉了勃拉姆斯的小提琴D大调,非常激烈,很多和弦,拉到一半把那个第一弦就拉断了。 当时大家都很愕然,不知道怎么办,“奈杰尔·肯尼迪”也不知道怎么办、很尴尬! 采 访: 当天跟“奈杰尔·肯尼迪”同台演奏的是旧金山交响乐团。碰巧的是,那位曾经买了“曹树堃”两把小提琴的副首席。 当天正好代替首席演出,就在台上台下一片愕然的时候,他急中生智把自己正在使用的那把“曹氏仿古琴”递给了肯尼迪! 曹树堃: 然后他拿起我的琴就继续拉,一直拉到底,后台台下的观众跟台上的音乐家,都说觉得不可思议,都说这把琴,新琴来的哦! 这么好的??? 跟那些“瓜内利”琴没有什么大的两样! 采 访: 这次偶然的断弦事件,让曹树堃在美国名声大振! 曹树堃出生于广州,曾经是广东乐器厂的一名员工,他与小提琴结缘,其实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! 1977年,正在广州番禺下乡插队的曹树堃,听说有个广州市的小提琴制作班,来这里招生马上就跑去报名参加考试。 曹树堃: 我的目的是什么呢?我的目的是为了回到广州,因为不想干农活了,那个时候就觉得干农活对我来说太累了。 然后有个回城的机会,还要学做小提琴,什么我都干,肯定去了。 采 访: 当时曹树堃对小提琴还一无所知,但他会拉二胡,因为有一定的基础,前来招生的徐弗老师,最终选中了他! 曹树堃得以进入广州市二轻中专高级小提琴制作学习班!1979年毕业后,被分配到广东乐器厂工作! 曹树堃: 毕业的时候,我的工艺成绩是最差的那几个,当我分配到那个工厂的时候。就把我分配到所谓的第二车间。 第二车间是做配件的,就是等于二等公民了,在那个小提琴制作车间里。 采 访: 当时没有人看好曹树堃在小提琴制作这条道路上的发展前景,他自己对制琴也并不感兴趣,上个世纪80年代初。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,广东兴起了一股出国留学潮,年轻的曹树堃也想到外面的世界闯荡一番。 曹树堃: 决定去的时候我就想,我去了美国我用什么区混呢?用什么去谋生呢?后来我另外有一个教我拉琴的老师就提醒我 你为什么不重新把你做的小提琴,这个东西学好它呢?他说:说不定你到美国这个可以谋生啊。 比别人的不同啊,一技之长嘛,这个点提醒了我。 采 访: 于是在准备出国的前两年的时间里,曹树堃开始发奋小提琴制作! 曹树堃: 不但工作学,我还下班,还自己在家里做,在家里学。那时候为了出国做了一个很好的准备 而且加上我的英文不错,所以到了美国,就变成我有两样这种本领。 采 访: 1988年,二十九岁的曹树堃怀揣着,一张姑妈资助的打折机票,辗转从香港经马尼拉东京飞到了美国旧金山。 他的全部家当,就是两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提琴,和一个大皮箱。 曹树堃: 一个大皮箱,里面除了一些简单的衣服,就是那个做琴的工具。 那个皮箱蛮重的,而且那个皮箱质量不是很好。过罗湖,没到香港,在深圳就烂了那个皮箱。 采 访: 拎着两把琴,扛着一个断掉把手的大皮箱,曹树堃到了旧金山。跟很多留学生一样,曹树堃到这里的第三天, 就外出打工了。他先后修过公路,摆过地摊,在中餐馆洗过碗盘,每到休息时间,他就拿着自己带来的那两把 小提琴,一家家琴行去拜访。 曹树堃: 我想打入这一行嘛,所以我就拿着我的两个琴,就给他们看。就说我有这个本领。美国多久曹树堃就接到了 一个琴店老板的电话,请他去自己的店里当修理工。第一个老板我特别感激他。他也是点明了我一条路。 本来我打算,先在三藩市赚点钱,适应一下,然后真的想去芝加哥那个提琴学校去学的。 但是我去到那个琴店的老板,他看了我的作品,他很惊讶,他说你的老师是谁啊。 我说是中国人,他说不可能,你的老师不是法国人就是德国人。 采 访: 这位老板就建议他直接到琴行去跟造琴大家学习。这样会有更多的实践经验。 曹树堃: 他说你已经能够做的这么好了,你不需要到学校从ABC这样从头学起,这样浪费你的时间。 采 访: 此后,曹树堃先后在两家琴店,从事过提琴制作和古琴维修工作。 1986年曹树堃报名参加了,美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。 曹树堃: 当年跟我另外一个师兄弟一起去,中国人不多,就好像只有我们几个中国人。 采 访: 由美国提琴协会主办的国际提琴比赛,有着提琴制作界的“奥斯卡”之称。 每两年举办一次,1986年第七届国际提琴制作比赛,在美国俄勒冈州举行, 参赛者来自美国、法国、德国、意大利等十三个国家和地区,那时来自中国的制琴师非常少见 中国的制琴水平,也不为西方人所知。 曹树堃: 还没有公布成绩的时候,那个琴就摆在那里展览,一个美国人,一个老外,讲的声音很大。哦!!中国琴??就是说不好。 采 访: 美国琴商的这几句话,深深的刺痛了曹树堃,年轻气盛的他,马上就用英语进行了反驳,NO! 你错了 ! 我说 中国小提琴没有什么不好的,也是很好的。他大吃一惊,他看到我们,想不到我们是中国人,可能以为我们是日本人 当时最早在美国进入这一行的,是日本人跟韩国人,中国人我们算差不多是第一批了。 采 访 : 这个小插曲过后,比赛成绩终于出来了,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。 曹树堃: 先公布声音奖,小提琴声音奖,一读就读到我的名字,什么人都还没读!我是第一个! 而且我第一次参加,根本想象不到会获奖,然后整个人都跳起来,弹起来。高兴! 采 访: 这次比赛中,来自中国的四位青年制琴师,共获五个奖项。曹树堃获音色奖第一名! 裁判们称赞他的琴,音色优美 圆润,表现力丰富 是难得的佳品 这一年是曹树堃到美国的第二年,当时他还在一家琴店当修琴工。 比赛中为他赢得荣誉的那把琴,是他到美国后制作的第一把小提琴。 曹树堃: 我再工作的时间不能做,我只能在业余的时间做,工作八个小时就回家,回家就自己做起来。晚上啊,周末啊。 采 访: 此后几年,曹树堃还多次参加美国国际提琴制作比赛,创下了六次参赛,五次获音色奖的骄人成绩。 1988年,曹树堃考入美国著名琴行的,高级古琴维修训练班,接受世界级顶尖名师的训练和点化。 小提琴的发声原理是极微妙的,曹树堃除了做琴也修琴,因此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名琴, 为了寻找声音原理的奥秘,他已经记不清自己敲过多少把意大利古琴。一次,著名的华裔小提琴演奏家 “黄滨”因为录制唱片的原因,要到西雅图向微软前副总裁大卫,借用一把古琴,曹树堃立即放下手中 的所有事情,主动买了机票要求同往,为的是见识一下,这位大富翁收藏的古董名琴。拿来敲一敲。 曹树堃: “大卫”就从一个地牢里,把他的收藏品拿出来,有十把斯拉里(斯特拉底瓦里),十把“瓜内利” 我就有 机会一把一把这样欣赏。 采 访: 西方正统文化艺术的严格训练与熏陶,加上中国人出众的手工艺,使曹树堃的制琴技术越来越完善 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特的制琴方法,敲击音制琴法。 曹树堃: 就是通过敲琴板的声音,去调整琴板各种各样的数据、弧度、尺寸、厚薄、然后把他做出来。达到声音最佳的效果 采 访: 通过对古董名琴的“敲背”曹树堃慢慢悟出意大利古琴的声音原理。近年来,他一直致力于仿古名琴的研制。 曹氏独特的调声方法与油漆配方,再加上精湛的工艺技术,让曹树堃的琴受到了,越来越多的演奏家的喜爱。 曹树堃: 我觉得人要练、琴也要练,新琴做出来,他还达不到完美,他的声音要拉、要练、才会成熟、才会变得最好。 采 访: 从阴差阳错进入小提琴制作班,到后来屡屡在国际上获奖,曹树堃在制琴这条路上,已经走过了三十多年。 现在的他最大的乐趣仍然还是亲自坐在工作台前,一刀一刨地精心雕琢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