颤音跟调味料一样,可以表达音乐的丰富情感,但需要被谨慎使用。物极必反,音乐就会变味。—— 中提琴家 Hartmut Rohde
天哪,又是揉弦!自人类开始歌唱起,揉弦(颤音)的使用就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话题。从摇摇晃晃的大幅度揉弦,到完全静止的无揉弦(为表达音乐而同样重要的演奏方式),这都是音乐家以及每个时期、年代的音乐专家所需要仔细研究的。并且, 在不了解作曲家的品位以及其所在时期风格的情况下,滥用揉弦,是绝对不行的 。
当我们去用示波器去测量一弓空弦时,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完美的正弦函数波形(sin),展示着这个乐音的振幅以及频率。同理,当手指纹丝不动地按弦时,演奏出来的每个音,应该都是有着相似的波形,才能证明这个音的音是准的。
通过示波器上的显示,我们可以看到,波纹围绕着音高的中心点,平均地上下颤动。所以,我觉得揉弦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。作为弦乐演奏者,我认为不应该只是单纯地往下晃动手指,而是 上下平衡地围绕一个音晃动 。如果我们的揉弦足够平衡,我们的声音就会得到一个自然的音量上的加强,犹如动听的人声。
大家都知道,揉弦一共有三种,指尖揉弦,手腕揉弦,手臂揉弦。指尖揉弦,或者叫“震音(tremolo)”是最早的揉弦方式,后期才发展成现在的手腕和手臂揉弦。因此,每种揉弦都有三个接触点:指板、琴弦和指尖。
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声称,想要制造最纯净的颤音,得先找到弓子最自然的震动,让弓子呼吸 ——左手的动作仅仅是起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。我觉得我们应该经常留意琴弓的松紧程度,找到黄金共振点,发出独一无二的共鸣。这样纯粹的声音是由右手带出的,与歌者从丹田发出的气息相似。要达到这种程度,通常需要大量的无揉弦练习 。根据乐谱,使右手与左手的动作达到一个平衡点,这也是我们声音产生个性化的源泉。
在柏林大学艺术学院的档案馆中,存放着一封约瑟夫 · 约阿希姆(Joseph Joachim)于 1904年写的信 , 里面写了他对他的学生Franz von Vecsey(西贝柳斯曾将协奏曲改版后献他)的揉弦问题的看法。
他反对在演奏抒情片段时过度紧张地揉弦,他建议用大幅度稳定且频率较为慢的揉弦,让琴声听起来像“一位老妇人的哀嚎”。在一些需要表达特殊情感的音符上,Vecsey应该以这种方式代替他自己的“震音”。
1905 年,年轻的 Vecsey 与老师 Joachim
许多演奏者在演奏浪漫时期的作品时,会选择用一种更加洪亮、宏伟的声音。然而,仅仅拥有这些特性的声音会缺乏个性,以及更多留给听众理解的微妙变化。当然,对古典的传承依旧是一项很重要的参照点,所以这样的演奏会更接近当时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思想。但这并不代表揉弦在当时不被使用。杰米尼亚尼热衷于震音;巴赫跟莫扎特也都十分喜欢揉弦带来的演奏效果。同样的,与巴赫同时代的演奏者也都会使用揉弦,但那时候的揉弦更多时是作为一种装饰,而非固定的标准。
总的来说,独奏者能够 更好地去利用揉弦的多样性,进而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。因为在乐队里,弦乐的声音如果由一堆各不相同的揉弦混在一起,就会失去一体感。正因如此,直到二十世纪, “无揉弦(non-vibrato)”都是训练持续而有规律的揉弦的最好方法。Roger Norrington 以及许多古典演奏家在演奏二十世纪前交响乐作品中,都会鼓励尽量少用揉弦是正确的,尽管他们可能在练习的时候夸张了一些。我们大可推测,无论是勃拉姆斯、雷格还是马勒,可能都会更喜欢今天的揉弦——声音更加充足饱满。但我可以肯定的是,他们绝对不会选择毫无灵感地滥用“震音”,因为这么做,只会扼杀声音的多样性以及和谐度。
音乐家介绍
Hartmut Rohde 于 1966 年出生于德国,中提琴独奏家,同时也是著名的室内乐演奏家。跟随 Hatto Beyerle 学习中提琴,出版众多录音,包括 EMI、DECCA、BMG/SONY、NAXOS 等公司。
琴界弦乐器·曹氏提琴(中国)直营店
电话:020-66625380 或 18127810723 龙老师 18676831118 安老师
地址:广州番禺南村镇番禺大道北346号之一万利商业园B-403